第473章 医教同辉济寒门,残踪扰学撼初心

可就在这时,负责管理助学金的阿算突然惊呼:“粮仓…… 粮食少了!” 众人赶到粮仓,发现原本满仓的粮食,竟少了近一半,粮袋上泛着幽绿 —— 是残踪气!“邪祟偷粮食,想让我们断了助学馆的补给,逼贫困生退学!” 阿木脸色骤变,“他们怕寒门子弟学会医理,怕这些孩子将来成为守护苍生的医者,断了他们的后路!”

巳时末,阿算清点粮仓,发现残踪气只是让粮食 “看起来少了”,实际是用幻象迷惑人(用圣火草擦拭后,粮食又恢复了满仓)。“还好是幻象,” 阿算松了口气,“要是真少了,我们只能去汴京商户那再募捐,可现在残踪气捣乱,怕是募捐也难……” 阿木却坚定地说:“就算真没了粮食,我们也不会让一个学生退学!我去求汴京的医馆、商户,就算我自己少吃点,也要让孩子们有饭吃,有书读!”

贫困生们听到这话,纷纷说:“先生,我们可以少吃点!”“我们可以去采药换粮食!”“我们不怕苦,只要能学医!” 阿木望着孩子们的脸,心中涌起暖流:医学教育公平的路,虽有风雨,可只要有这些渴望知识的孩子,有这份同心协力的决心,就永远不会走不通。

三、午时残踪扰学破谣言:实践证道显真章

午时的阳光炽热,沙岭医教点的学生们,在阿草的带领下,第一次外出义诊 —— 目的地是附近的 “月牙村”,村里多是牧民,常受风沙引发的咳嗽、关节痛困扰,之前因缺医,只能硬扛。

“阿尘,你负责辨药,给牧民拿麻黄、甘草;阿土,你跟着我学针灸,给关节痛的牧民扎针;其他人,给村民测体温,用墨家‘简易脉诊仪’测脉率,” 阿草分配任务,“记住,‘实践出真知’,课本上学的,要用到真人身上才管用;还有,要跟牧民好好说,听不懂的,就用手势比,或者画下来。”

午时三刻,月牙村的牧民们听说医教点的学生来义诊,纷纷赶来。一位老牧民巴图,咳嗽了半个月,连骑马都费劲,阿尘给她拿了麻黄,教她 “麻黄煮梨” 的方法:“巴图奶奶,您每天煮一次,喝三天,咳嗽就会好。这麻黄在沙坡上能找到,以后您再咳嗽,自己采了煮就行,不用花钱。” 巴图半信半疑,却还是按阿尘说的做了。

阿草则给一位关节痛的牧民扎针,阿土在旁学习:“扎膝眼穴时,要轻,慢慢进针,像风吹草动一样,不能让牧民疼……” 牧民原本紧张的脸,渐渐放松:“不疼!真的不疼!比之前贴的草药膏管用多了!”

可就在这时,村里突然传来喊声:“别信他们!这些学生是骗子!学了几天就敢给人治病,治坏了咋办?” 是之前散布谣言的李二,他被残踪气影响,又来捣乱。牧民们顿时犹豫起来,有的甚至想走。

“李二叔,” 阿尘鼓起勇气上前,“巴图奶奶咳嗽了半个月,您看她喝了我给的麻黄煮梨,现在是不是不怎么咳了?” 众人望向巴图,她果然不咳嗽了,还说:“舒服多了!刚才还喘,现在能好好说话了!” 阿草也说:“我们要是骗子,会免费给你们药,免费教你们认草药吗?我们是医教点的学生,学的是能救命的真本事,不是骗人的!”

小主,

李二却仍不依不饶:“谁知道这药有没有副作用?过几天要是更严重了,找谁去?” 就在这时,阿机赶着骆驼队赶来,带来了汴京的大夫:“李二,我是汴京惠民医馆的大夫,这些学生学的医理,都是我们教的,要是治坏了,我负责!你要是不信,我现在就给巴图奶奶诊脉,看看她的病是不是真好了。”

大夫给巴图诊脉后,笑着说:“脉率平稳,肺气得宣,这麻黄用得对,方法也对,再喝两天,就能彻底好。这些学生,学得不错!” 牧民们这才放下心,纷纷围上来,让学生们看病、教认草药。李二见没人信他,又被阿机用辨戾仪测出身上有残踪气,只能灰溜溜地走了。

午时末,义诊结束,学生们帮月牙村的牧民认了十几种草药,教了五种常见病的治法。阿尘望着牧民们感激的眼神,激动地说:“阿草老师,我以前觉得,沙岭的孩子学了医也没用,现在才知道,我们能帮这么多人!以后我要更努力学,成为沙岭最好的大夫!”

阿草笑着点头:“这就是残踪气最怕的 —— 让你们明白自己的价值,让你们有信心坚持下去。他们能散布谣言,能制造幻象,却不能阻止你们用实践证明自己,不能阻止你们守护家乡。这就是医学教育公平的意义,不是让你们‘走出沙岭’,是让你们‘留在沙岭,点亮沙岭’。”

四、未时桃李芬芳传医脉:寒门医者守家乡

未时的阳光已不似午时那般炽热,漠北沙岭医教点的第一届毕业生,穿着崭新的布衣(助学馆捐赠的 “出师服”),站在医教点的 “出师碑” 前,准备奔赴各自的家乡 —— 阿尘回沙岭村,阿土去月牙村,阿云去更远的 “黑石山”,每个毕业生都带着墨家的便携教具、道家的医书,还有 “守护家乡” 的誓言。

“阿尘,这是墨家‘折叠脉诊仪’,你带去沙岭村,给老人孩子测脉方便;这是道家的‘治沙润肺方’,沙岭风沙大,用得上,” 阿草递过 “出师包”,眼中满是不舍,“记住,‘医道无捷径,唯在 “仁” 字’,无论遇到多难的病,都要耐心,都要尽力,不要忘了我们教你的‘治未病’理念,多教村民预防,少让他们受苦。”

阿尘接过包,深深鞠躬:“阿草老师,我不会忘!我会把沙岭村的医教点办起来,教更多沙岭的孩子学医,像您教我一样,把医道传下去!” 其他毕业生也纷纷表态:“我们会在村里办‘小医教点’!”“我们会免费给村民看病!”“我们会守护好家乡的每一个人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