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8章 粮票

李阳赶紧掏出笔,在笔记本上添了一行,跟上课记重点似的认真。

没过几天,赵晓宇从北京寄来个快递,拆开是个小小的故宫文创书签,还有一张照片——他站在故宫的红墙下,穿着实习服,手里拿着个文物修复工具。

照片背后写着:“苏叔,我今天跟着老师修了个清代瓷瓶,终于摸到真的‘郎窑红’了!等我回去给你带修复时的碎瓷片,你帮我看看。”

苏明把照片夹在超市的账本里,每次对账的时候看到,都忍不住笑——这孩子,连碎瓷片都惦记着要跟他分享。

重阳节那天,文化馆组织了“敬老鉴宝会”,请镇上的老人来鉴定家里的老物件。苏明和李阳忙了一上午,看了二十多件东西,大多是银镯子、旧怀表之类的小物件。

有个老奶奶拿来个银簪子,说是她结婚时的嫁妆,苏明看了看,簪子上的花纹是民国时期常见的“缠枝莲”,还能看清簪头的小铃铛:“大娘,这簪子是真银的,铃铛还能响,您戴着出门遛弯,多精神。”

老奶奶乐得合不拢嘴,当场就把簪子插回了发髻上。

鉴宝会快结束的时候,一个穿中山装的老人拄着拐杖过来,手里拿着个牛皮本:“小伙子,你帮我看看这个。”

苏明接过本子,是本民国时期的账本,纸页都发黄了,上面用毛笔写着“柴米油盐”的开销,字里行间还夹着几张旧粮票。

“大爷,这账本不是古董,但比古董金贵,”苏明把本子递回去,“您看这里记的‘一斤米八分’,还有粮票,都是以前的生活印记,留给孩子看,比啥都强。”

老人点点头,小心地把账本揣进怀里:“我就是想让孩子知道,以前的日子是咋过来的,你说得对,这是念想。”

晚上回家,王彩儿炖了排骨汤,还炒了苏明爱吃的土豆丝。饭桌上,老林头说:“今天去文化馆,听见好几个人夸你,说你鉴宝实在,不糊弄人。”

苏明扒着饭:“都是街坊,哪能糊弄?再说那些老物件,背后都是人家的故事,得认真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