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天的时候,苏明把超市的一角改成了“老物件交流角”,摆了张桌子,放了几把椅子,每周六下午,街坊们就会带着自己的老物件来,一起聊天、交流。
有次马大爷带来他的兔毫盏,张叔带来铁皮饼干盒,还有个阿姨带来她妈妈织的毛衣,大家围着桌子,你一言我一语,聊得热火朝天。
苏明看着这热闹的场景,心里暖暖的——老物件不只是冰冷的物件,更是连接人心的纽带,能让大家聚在一起,分享故事,就是最有意义的事。
年底的时候,赵晓宇打来电话,说他考上了文物修复专业的研究生,以后想专门研究民间文物修复。
“苏叔,等我毕业了,就回咱们这儿,跟您一起办个文物修复工作室,让更多老物件能恢复原样。”
苏明笑着说:“好啊,叔等着,到时候咱们一起,让老物件里的故事,能一直传下去。”
挂了电话,苏明看着窗外的雪景,又看了看墙上的奖状和照片——有他和李阳在文化馆的合影,有赵晓宇在故宫的照片,还有街坊们抱着老物件的笑脸。
他知道,以后还会有更多老物件来找他,更多故事等着被听见,但他会一直守在这里,守着超市,守着文化馆,守着这些老物件和它们的故事,做个踏实的鉴宝人,做个温暖的故事倾听者,让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和温情,在时光里慢慢流淌,永不褪色。
赵晓宇考上研究生的消息,苏明特意在“老物件交流角”跟街坊们说了。马大爷听完,拍着桌子笑:“好啊!以后咱们镇上的老物件坏了,就有专业的人修了!”
张叔也凑过来:“等晓宇回来,我把那铁皮饼干盒给他看看,盒盖有点松,让他给修修。”
苏明看着大家热闹的样子,心里盘算着,等赵晓宇放假回来,一定得请他吃顿好的。
腊月里的天越来越冷,苏明把“老物件交流角”的桌子挪到了超市里面,还在旁边放了个烤火盆,烧着木炭,暖烘烘的。
每天下午,街坊们就陆续过来,有的揣着旧怀表,有的拿着老绣帕,围着烤火盆聊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