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扶贫困村的事儿,被媒体报道了,好多人都说苏明“格局大”。苏明却不好意思地说:“没啥格局不大的,都是庄稼人,能帮一把是一把。老手艺能帮俺们村脱贫,也能帮别的村,这是好事。”
村里的日子越来越红火,苏明还是每天雷打不动地去工坊转一圈。马大爷编竹编累了,他就递杯茶;张奶奶绣活儿眼睛花了,他就帮着穿针引线;年轻人学手艺遇到坎儿,他就手把手教。有人说:“苏叔,你现在是名人了,不用这么辛苦。”苏明说:“辛苦啥?看着手艺有人学,看着村里日子好,俺心里舒坦。”
这天,苏明正在工坊里帮马大爷编竹筐,村支书跑来说:“苏明,好消息!国家要搞乡村振兴示范村,咱村入选了,还要给咱拨专项资金!”苏明手里的竹丝顿了顿,笑着说:“好啊!这钱咱用来改善村里的手艺设施,再建个少年手艺馆,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地方学手艺。”
少年手艺馆建起来那天,孩子们都来帮忙收拾。小石头雕了个牌匾,上面写着“匠心传承”,挂在门口;妞妞捏了好多面塑小动物,摆在窗台上;其他孩子也都送上了自己的作品。苏明看着满屋子的手工制品,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,眼眶有点热。
晚上,苏明坐在少年手艺馆的竹编椅子上,看着窗外的月亮。阿杰拿着一份文件走进来:“苏叔,咱村的老手艺被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文化项目了,以后会有更多支持。”苏明接过文件,翻了翻,没说话,只是笑。
阿杰又说:“还有,之前帮扶的贫困村,现在也搞起了竹编工坊,给咱发来了感谢信,说已经脱贫了。”苏明点点头:“好,好啊。”
月光照在少年手艺馆的墙上,“手艺诚,人心正”六个字格外醒目。
国家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专项资金到账那天,苏明没急着花钱。
他把村支书、老艺人们还有年轻人召集到一起,蹲在少年手艺馆的地上,用树枝画着草图:“这钱得分三份,一份给工坊添新工具,一份修村里的老戏台,还有一份扩大小课堂,让周边村的孩子也能来学。”
马大爷第一个举手赞成:“修戏台好!以前村里逢年过节都唱戏,现在日子好了,也该把老规矩拾起来了。”
张奶奶也说:“周边村的孩子来学手艺,咱的手艺能传得更远,好事!”
苏明笑着点头,心里早把账算得明明白白,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。
添工具那天,苏明跟着阿杰去城里采购。
木工车床、刺绣绷架、竹丝处理机,都是实用的家伙事儿。
老板见他挑得仔细,笑着说:“大叔,你这是要大干一场啊?”
苏明摸了摸新机器:“不是大干,是让手艺做得更顺,年轻人学得更方便。”
拉机器回村的路上,阿杰说:“苏叔,有了这些机器,咱的效率能提高不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