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3章 灵武登基

贞观时期

甘露殿的群臣默默念着这篇长诗,心神也随之荡漾。

为颜常山舌......颜杲卿,即是常山太守,颜常山啊!

李世民亦是站起身来,静静立着聆听孩童们的诵读声,只是难免心中有些疑惑:

这个顺序貌似是按照时间来拍的......张睢阳是谁?

“是气所磅礴,凛冽万古存......”

“好!”房玄龄忍不住轻声赞叹:

“此文文采得然天成!”

这篇诗歌,本就宛如一个爱国者在掰碎了世间的大道理,轻声的告诉你什么是浩然正气,什么是天下气节所在,此时再配上颜杲卿的故事直接将意境又一次升华了。

到了诗歌的后面,“楚囚缨其冠......鼎镬甘如饴......阴房阒鬼火......”

“妙!”就连贞观天子也忍不住出声为之喝彩,读懂了其中意味,李世民啧啧叹息:

“此作作者也遇到了这样的遭遇吗?”

“可怜一大才啊!”

“哲人日已远,典刑在夙昔。风檐展书读,古道照颜色。”

魏征轻声赞叹:“时穷节乃见这句写的真好啊,当真是有后来人为之作着传名!”

“好男儿,何惜一死?”

颜杲卿的故事淡淡隐去,可这首正气歌却作为结尾久久的在观众们心间停留。

与此同时,许多时空的朝堂上,不少的皇帝们都做出决定:

“如此浩然正气之文,应当摘抄下来,传阅天下人!”

“只是,咱们借了人家的雄文,不着作个作者署名,有点说不过去吧?”

【“相传,湘西的赶尸人走夜路的时候,都会高歌文山公的《正气歌》,以此为自己壮胆!”

“一篇《正气歌》,道尽天下浩然气!”

“文山公文采传世,是个大贤啊!”

“此篇是南宋亡国之际,宰相文天祥感怀先贤们的贞洁故事而作的,写此篇为自强,写完后便从容就义了!可以说十二个先贤的血性和气节,就是在描写文天祥自己要做的事。”

“/.狗头emj,你猜为什么文天祥写正气歌,里面足足十二个典故,没有借典一个宋朝的呢?”

“观正气歌,亦知宋如何亡!”

“所谓汉唐风骨,即汉唐都有自己的血性和气节,而两宋三百年,能满足者可以一手之数?”

“盛唐的悲歌,由后来人着说!颜常山的功与名,自有后来者传颂!”

“颜常山,张睢阳......李隆基辜负的何止是盛唐?他辜负了天下那么多的仁人志士,他不该死吗?!”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