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章 余波未平

武清侯李伟被当庭革职拿问、家产查封的消息,如同一声惊雷,瞬间传遍了整个北京城。街头巷尾,茶楼酒肆,无人不在议论这桩惊天大案。昔日门庭若市的武清侯府,此刻已被刑部、都察院派出的官兵团团围住,朱漆大门贴上了刺眼的封条,往日的煊赫权势,顷刻间烟消云散。

朝堂之上,更是暗流涌动。与武清侯府过往甚密的一些官员,人人自危,或闭门不出,或急忙上疏撇清关系。而那些原本就对勋贵、内官勾结不满的清流官员,则倍感振奋,认为陛下英明,朝纲有望肃清。

然而,风暴中心的另一人——英国公张惟贤,在经历了一场漂亮的朝堂反击后,却并未有丝毫松懈。他知道,扳倒李伟固然大快人心,但此事牵扯出的深宫背景,以及那尚未完全浮出水面的巨大利益网络,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。

散朝后,张惟贤并未立即回府,而是被皇帝单独留了下来,在文华殿后殿再次觐见。

此时的朱翊钧,脸上已不见了朝堂之上的冷厉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疲惫与兴奋的复杂神情。他挥手屏退了左右,殿内只剩下君臣二人。

“爱卿,今日之事,你做得很好。”朱翊钧开口,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,“若非爱卿沉得住气,暗中布局,掌握了关键人证物证,朕恐怕也难以如此果断地处置李伟。”

“陛下谬赞了。”张惟贤躬身道,“此乃臣分内之事。全赖陛下圣心独断,信任臣子,方能一举揭穿其罪行。”他顿了顿,语气转为凝重,“只是…陛下,武清侯虽已伏法,然此案恐怕…尚未了结。”

朱翊钧目光一凝:“爱卿是指…陈矩供词中提及的,宫内可能尚有其他同党?或是…太后那边…”他没有把话说完,但意思已然明了。李伟是太后的父亲,皇帝的岳丈,动了他,势必会引起后宫,尤其是太后的反应。

张惟贤沉吟片刻,谨慎地组织着语言:“陛下,陈矩已死,其供词虽指向李伟,但宫内是否还有人参与其中,或知情不报,仍需详查。至于太后娘娘…陛下纯孝,天下皆知。然国法纲纪,亦不可废。臣以为,当务之急,是尽快厘清漕银案所有关联,将涉案之人一一查明,依法惩处。如此,既彰显陛下执法如山,亦可使真相大白于天下,堵住悠悠众口。”

他没有直接谈论太后,而是将重点拉回到了案件本身和国法纲纪上,既表明了立场,又避免了直接触及皇帝的家族敏感问题。

朱翊钧点了点头,显然认同张惟贤的看法。他年轻的脸庞上闪过一丝决绝:“爱卿所言极是。朕既为天子,当以社稷为重。此案必须彻查到底!爱卿继续会同三法司,审理李伟及相关案犯,务必查清所有赃款去向,揪出所有蠹虫!”

“臣,遵旨!”张惟贤肃然领命。他知道,皇帝这是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和权限。

“还有,”朱翊钧压低了些声音,“冯保今日呈上陈矩供词,算是立了一功。但他执掌东厂多年,宫内宫外,关系盘根错节…此案后续调查,尤其是涉及宫禁之事,爱卿还需多费心,有些事…未必都要经过东厂。”

这话意味深长。张惟贤心中明了,皇帝对冯保也并非完全信任,或者说,皇帝希望借此案,对宫内势力进行一次梳理和制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