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的则倾向于靠近工坊区的僻静院落,那里终日传来叮当的锤炼声或丹炉的嗡鸣,便于吴文斌等需要进行炼丹、炼器这类可能产生灵力波动、甚至偶尔会有轻微爆炸风险的活计,不至于过于引人注目。
还有几户,则主动混迹于散修聚集、鱼龙混杂的“栖霞区”廉租屋舍之间,穿着最普通的麻布仙袍。
每日为几块下品仙石奔波,完美地融入了底层修士的洪流,负责收集最草根的情报,并作为家族最不引人注意的暗线。
这一切分散、潜伏安排的底气,源于吴家一直以来对修仙百艺的极度重视与不计成本的投入。
跟随吴国华飞升而来的这批族人,本就是下界吴家倾尽资源培养的精英骨干,心性坚韧,悟性皆属上乘。
除了祖父吴九隆与祖母何小琴因需总揽全局、协调各方、并借助在外活动之便打探消息,而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修炼与情报网络上之外。
其余众人,在这半年里,凭借着小世界近乎无限量供应的练习材料——
无论是年份足、药性纯的各类仙药,还是鞣制好的符纸、研磨好的灵砂,亦或是开采出的基础低阶灵矿——
以及族人之间毫无保留的经验交流与切磋,几乎人人都已掌握至少一门傍身之技,并且水平在稳步提升。
家族内部,已然形成了初步的百艺格局:
炼丹房内,除了吴文斌已能稳定炼制“仙元丹”、“淬体丹”、“清心丹”等多种下品仙丹,成功率颇高外,另有两位潜心此道的族人。
在消耗了海量的凝露草、地灵根后,也成功晋升为下品仙丹师,丹炉中开始飘出“淬体丹”那略带辛辣的药香,以及“清心丹”那清凉宁神的气息。
虽然丹药品级不高,但每一炉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希望。
制符室内,以母亲张春芳为首,她的符笔愈发沉稳,下笔如有神助。
几位悟性不错的子弟,在她的悉心指点下,也纷纷掌握了“庚金剑气符”、“小火球符”、“磐石护身符”等三五种下品仙符的制作。
她们绘制的符箓,线条流畅,灵光内蕴饱满,在底层散修中因物美价廉而颇受欢迎,常常是摊位上的抢手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