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 窝阔台传位定基业,忽必烈崭露帝王才(中)

他怎么分辨官员的好坏,教他怎么体恤老百姓的疾苦。每说一件事,忽必烈的眼泪就忍不住掉一次,他多希望时间能慢一点,能让他多陪伯父几天,能让他再多听伯父说几句话。

术赤和察合台也每天都来守着,有时候会帮忽必烈分担一些事务,让他能稍微休息一会儿;孛儿帖皇太后虽然年事已高,身体也不好,但还是坚持每天来看望窝阔台,看着儿子日渐虚弱,老太太的眼泪就没断过,却还要强撑着安慰忽必烈,怕他撑不住。

第五天傍晚,窝阔台突然清醒了过来,精神比之前好了不少,这是回光返照。他让太监把所有人都叫到寝殿里,然后示意忽必烈走到他身边,紧紧地抓住忽必烈的手,一字一句地说:“忽必烈……记住……治理国家……最重要的不是兵力有多强……不是银子有多少……而是要……体恤百姓……民心向背……才是国家存亡的根本……不管什么时候……都不能欺负老百姓……不能忘了老百姓的恩情……”

“伯父,我记住了!我一辈子都记住!”忽必烈哽咽着说,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,砸在窝阔台的手背上。

窝阔台又看向术赤和察合台,说:“大哥,二哥……以后……忽必烈就拜托你们了……他还年轻……有时候会犯迷糊……你们要多提醒他……多帮他……别让他走弯路……别让大蒙古国……出乱子……”

“你放心!”术赤红着眼眶,用力点头,“我们会好好辅佐忽必烈,会守护好大蒙古国,绝不会让你失望!”

察合台也跟着说:“是啊!你安心走吧!有我们在,忽必烈不会有事,大蒙古国也不会有事!”

最后,窝阔台看向木华黎、博尔术、耶律楚材,说:“各位大人……你们跟着我……跟着先帝……辛苦了一辈子……大蒙古国能有今天……离不开你们的付出……以后……还要麻烦你们……继续辅佐忽必烈……帮他把国家治理好……帮他守护好……咱们打下的江山……”

“臣等遵旨!”木华黎、博尔术、耶律楚材等老臣,都跪在地上,哽咽着说,“臣等一定会辅佐陛下(忽必烈)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绝不让陛下(窝阔台)失望!”

窝阔台看着众人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,然后慢慢地闭上眼睛,手也无力地垂了下去,再也没有了呼吸。

“伯父!”忽必烈抱着窝阔台,撕心裂肺地喊着,可窝阔台再也没有回应他。

寝殿里,所有人都忍不住哭了起来,哭声悲壮,传遍了整个皇宫。中都的老百姓们,听到窝阔台去世的消息后,也都纷纷自发地穿上素服,来到皇宫外面,为窝阔台送行,他们记得,窝阔台统一了中原,结束了战乱;记得窝阔台减轻了赋税,让他们能吃饱饭;记得窝阔台疏通了运河,让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安稳。在老百姓心里,窝阔台是一个英明、仁慈、为民做主的好皇帝。

忽必烈按照窝阔台的遗愿,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葬礼,葬礼的规格和先帝铁木真一样,他追封窝阔台为“圣德神功文武皇帝”,庙号“太宗”,还下令,全国百姓为窝阔台哀悼三个月,期间禁止饮酒、娱乐,以此表达对窝阔台的敬意和怀念。

葬礼结束后,忽必烈在中都的皇宫大殿里,正式继承了大蒙古国的皇位,改元“中统”。登基大典那天,中都的老百姓们都纷纷来到街道两旁,看着忽必烈穿着龙袍,骑着白马,从皇宫里出来,接受百官的朝拜和百姓的欢呼。老百姓们一边欢呼,一边喊着“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”,声音震天动地,比过年还要热闹。

忽必烈坐在龙椅上,看着下面跪拜的百官和远处欢呼的百姓,心里既激动又沉重,激动的是,他终于接过了伯父和父亲的担子,成为了大蒙古国的皇帝;沉重的是,他知道,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,他不仅要守护好大蒙古国的疆域,还要治理好国家,让老百姓们继续过上安稳、幸福的日子,不能辜负伯父的信任,不能辜负父亲的期望,更不能辜负老百姓们的期待。

登基大典结束后,忽必烈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整顿朝政,他按照窝阔台的遗愿,让术赤和察合台担任“辅政王”,协助他处理政务;让木华黎继续担任“中书令”,负责全国的政务;让博尔术担任“枢密使”,负责全国的军事;让耶律楚材担任“御史大夫”,负责监察百官,防止官员贪污受贿、欺负老百姓。

同时,忽必烈还下了一道圣旨,减轻全国老百姓的赋税,尤其是中原和南宋地区的农民,赋税再减一成;还下令,释放全国所有因“欠债”而被关押的老百姓,给他们分一些粮食和土地,让他们能重新种地、生活;另外,他还下令,在全国范围内,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,不管是蒙古人、汉人,还是其他民族的人,只要有本事,能为老百姓做事,就可以做官,绝不搞“民族歧视”。

这道圣旨一颁布,老百姓们都高兴坏了,赋税减了,欠账的人被放了,还能公平地做官,这在以前,是想都不敢想的事。大家都纷纷称赞忽必烈是“英明的好皇帝”,对忽必烈更加爱戴了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可忽必烈知道,光整顿朝政、减轻赋税还不够,大蒙古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,西域虽然稳定了,但中亚的几个小国家还在蠢蠢欲动,时不时地骚扰西域的边境;中原地区虽然粮食丰收了,但还有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吃不饱饭,需要救济;南宋的残余势力,还在江南一带活动,时不时地发动叛乱,扰乱老百姓的生活。

这天,忽必烈召集术赤、察合台、木华黎、博尔术、耶律楚材等大臣,在皇宫大殿里,商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。